药学院
|收藏|设为首页
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10

《药理学》秉承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开展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课堂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以及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深入挖掘《药理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人文情怀为一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拓展药理学教学思路,最大限度地符合药理学科发展新要求,又可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1.明确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

在《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构建以能力导向为教育质量标准,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素质与能力并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2.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育知能力与育德意识

明确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尚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敏锐的政治素养,能够开阔视野,转变思想,提升自身育德意识与能力,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有机高效地进行思政教育。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药理学》任课教师队伍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实施《药理学》课程思政,可提升本课程组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一专多能型教师团队建设,激励教师始终坚持把思想育人与课程育人并重,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从而实现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全程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政治素养的《药理学》课程“三全育人”总体目标导向。

3.细研教材,深挖思政元素

《药理学》课程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内容不仅涉及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等知识,还涉及了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用药安全等等社会热点问题,与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各章节均可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

1)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可将爱国主义情怀有效地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药理学》课程各章节导入环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介绍各章节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也要介绍本章节内容中的德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德育元素为线索,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各章节教学内容中,高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药理学发展简史时,应从中药学发展史导入课程内容,突显祖国医学对药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向学生讲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药和运用中药进行疾病防治的国家,介绍世界现存最早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药典《新修本草》、本草巨著《本草纲目》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社会责任意识

在讲授药效学和药动学相关章节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案例分析教学方法,阐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临床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对患者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以及假药、劣药对药效的影响,而由此关联到用药安全和药事管理与法规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此外,通过对社会热点案例的讨论,如长生药业假疫苗案件”“药品虚假宣传和药品非法添加案例等,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增强药品生产研发及用药安全等社会责任意识。

3)科学研究素养

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可使学生了解药理学学科及专业发展趋势、新理念和最新进展。在《药理学》课程中涉及学术前沿内容时,应使学生结合中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进行讲解,尤其在2003SARS病毒肆虐和2019年底病毒引发肺炎的疫情防控过程中,中药以其药效成分复杂、毒性低、作用温和等特点,在疾病防控中的优势尤为凸显。此外,由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在青蒿素的提取和应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与党的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激发学生中西药并举研究的科研思维,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我国中医药文化及资源的认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新型生化药物研发的探索热情。